绩效提升之路:企业如何通过OKR实现战略目标
为何大多数企业尚未真正理解OKR?在我对众多企业的观察中,他们接触OKR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企业初步了解OKR的基本概念:O代表目标,即我们要去哪里;KR代表关键结果,即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在心中描绘出一幅蓝图,那就是你的目标O,然后思考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这就是你的KR。
第二阶段:
根据OKR的原则来设定目标:目标O需要有定性的描述,它应当具有影响力和挑战性;关键结果KR则需要有定量的描述,不仅要明确方法,还要有可衡量的结果。
当企业理解了这两个要点后,他们往往会提出以下问题:
- “OKR适用于哪些行业?对于结构较为固定的行业是否不适用?”
- “哪些部门不适合采用OKR?比如制造部门?”
- “如果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不高,OKR还能发挥作用吗?”
- “OKR不应该与绩效评估挂钩吧?因为员工可能不愿意设定过高的目标……”
我常常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发现市场给出的答案与我的经验和认知有很大的不同。我始终认为,仅仅制定出正确、合适的目标并不能保证团队能够完成这些目标并提升绩效。如果企业高层期望目标具有挑战性和影响力,那么主管和下属是否需要调整他们的思维、意愿、能力和执行方式?如何进行调整?他们为什么会愿意持续进行这样的调整?这是否需要团队的制度和规则来支持?
第三阶段:
这是导入OKR的企业必须认识到的:OKR的目标要得以执行,就必须考虑激励反馈、跨部门合作、团队评审会议、持续的动力等问题。通过这些跟踪机制和沟通渠道,之前提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管理者也能更容易理解OKR为何能成为组织战略的核心。
遗憾的是,据我估计,超过70%的企业在导入OKR时都停留在第二阶段,最终他们可能会觉得:“OKR似乎并没有太大作用!大家虽然使用了OKR的方法,但本质上仍然沿用了KPI的思维模式。”
然而,我所经历的OKR,是一个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完整体系,它将企业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设定、执行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提升绩效的流水线。
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家的注意力,都仅仅集中在‘目标设定’上。企业需要学习的OKR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目标设定’,还应该包括如何调整相关的组织策略,以实现绩效的提升。
如果你只是出于学术研究或尝试的目的,那么学习‘如何设定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你需要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呢?这一点必须明确。
最后,我建议所有希望制定和跟踪目标的企业,尝试使用北极星OKR目标管理工具。这是一个强大的平台,可以帮助你清晰地设定目标,监控进度,并确保你的每一步都与你的长期愿景保持一致。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