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定精准的人才画像,核心是从 “岗位需要什么事” 倒推 “什么样的人能做好这事”,并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 “人” 的特征。结合实践,可按以下步骤操作,兼顾科学性与落地性:
人才画像的前提是清晰岗位 “为什么存在”—— 即该岗位对业务的核心价值、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衡量成功的核心指标(KPI/OKR)。
- 例:销售岗的核心价值可能是 “3 个月内开拓 5 个新客户,客单价不低于 10 万”,而非单纯 “会卖东西”;
- 操作:HR 与用人部门(尤其是直属上级)深度沟通,用 “如果这个岗位做得好,会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 达成什么具体结果” 来锚定核心需求。
岗位说明书明确了 “知识、技能、经验”(如 “会用 Excel、3 年电商运营经验”),但人才画像需要更立体的 “人” 的特征,可从 3 个维度拆解:
- 硬能力:直接支撑岗位结果的技能(如 “能独立搭建用户增长模型”“熟练使用 CAD 绘图”);
- 软能力:影响协作与长期发展的特质(如 “跨部门沟通时能快速对齐需求”“面对客户投诉时能冷静拆解问题”)。
- 来源:从岗位核心目标倒推 —— 比如 “开拓新客户” 需要 “陌生拜访时的抗压能力”“快速理解客户行业痛点的洞察能力”。
这是区别 “有能力” 和 “能落地” 的关键,需结合岗位场景提炼:
- 工作场景:如 “市场策划岗” 可能需要 “习惯在刷短视频时记录热点,并标注可复用的创意点”;
- 沟通方式:如 “技术支持岗” 可能需要 “习惯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问题(而非只说术语)”;
- 信息获取:如 “新媒体运营岗” 可能 “每天固定逛小红书 / 抖音后台,分析爆款内容规律”。
- 来源:观察现有绩优员工的日常行为(比如 “优秀销售下班后会在行业社群主动分享案例”),或用 “如果遇到 XX 问题,他会怎么处理” 反向推导。
这决定了 “人是否愿意长期投入”,需匹配企业文化与岗位特性:
- 个人动机:如 “研发岗” 可能需要 “对技术突破有执念(而非只追求稳定)”;“公益项目岗” 可能需要 “认同‘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而非只看薪资)”;
- 价值观匹配:如 “创业公司岗位” 可能需要 “接受‘快速试错、结果导向’(而非追求‘流程完美’)”;“传统制造业岗位” 可能需要 “认同‘踏实稳进、注重细节’”。
- 来源:通过 “现有优秀员工离职时的核心原因”“员工满意度调研中该岗位的高频诉求” 反推(比如 “优秀工程师离职多因‘没有技术自主权’,则画像需加入‘希望拥有一定研发决策权’”)。
人才画像是 “用人部门要用的工具”,而非 HR 的 “独奏曲”,需拉齐共识:
- 参与人:岗位直属上级(最懂 “需要什么样的人干活”)、现有绩优员工(提供真实行为参考)、HR(把控合规性与系统性);
- 方法:用 “具体案例” 替代 “抽象词汇”—— 不说 “需要有责任心”,而说 “遇到项目延期时,会主动加班协调资源,而非甩锅”;
- 输出:形成 “可视化描述”(类似用户提供的案例),比如 “28-32 岁,理工科背景,平时穿冲锋衣 / 运动鞋(常跑现场),周末喜欢逛建材市场(了解行业动态),最在意‘能否主导项目落地’”。

人才画像不是一次性文件,需通过招聘实践迭代:
- 试错:用初版画像筛选候选人,观察 “符合画像的人是否真的表现好”“表现好的人是否有未被画像覆盖的特征”;
- 迭代:比如发现 “画像中‘3 年经验’的人反而不如‘1 年经验但学习速度快’的人”,则调整经验要求;发现 “‘喜欢泡技术论坛’的人落地能力更强”,则强化该行为特征。
中小企业招聘资源有限,更需抓 “20% 核心特征”(决定 80% 岗位结果的特质),而非追求 “全才”。比如:
- 对 “初创公司技术岗”,核心可能是 “能快速学习新工具 + 接受加班”,而非 “名校背景 + 5 年经验”;
- 核心逻辑:“最合适”=“能满足岗位核心需求”+“与团队 / 文化适配”,而非 “行业顶配”。
通过以上步骤,人才画像会从 “模糊的岗位要求” 变成 “清晰的人的样子”,让招聘从 “大海捞针” 变成 “按图索骥”—— 知道 “要找什么样的人”,自然就知道 “去哪里找”“怎么判断” 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未申明原创且有标明来源途径版权的内容均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同时如若未注明版权信息得可能网本站编辑人员未能及时找到原作者信息,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北极星OKR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版权成果。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