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管理和垂直管理,哪个更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关于企业管理模式(扁平化与垂直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判定 “哪种更优”,而是需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性、规模、发展阶段、文化基因等多维度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适配不同的组织需求,以下从核心特点、适用场景、优劣势对比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两种管理模式的核心特点

1. 扁平化管理(外资企业常见)

  • 结构特点: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如 “高层→部门负责人→员工” 三级甚至更精简),决策权向基层适度下放,强调跨部门协作和员工自主参与。
  • 典型场景:科技、互联网、创意等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行业,或中小型企业(人数通常在 500 人以下)。

2. 垂直化管理(部分国营企业采用,非全部)

  • 结构特点:层级分明(如 “总部→区域分公司→部门→小组→员工” 多级),决策权集中于上层,通过严格的层级链条传递指令,强调流程规范和统一管控。
  • 典型场景:能源、金融、基建等涉及国家安全、资源调配或需要强合规性的行业,或大型集团企业(万人以上规模)。

二、优劣势对比与适用条件

维度 扁平化管理 垂直化管理
决策效率 高(减少层级,基层可快速响应) 低(需层层审批,易错过时机)
灵活性 强(适应市场变化快,创新空间大) 弱(流程固定,调整成本高)
管控力度 弱(分散决策可能导致执行偏差) 强(集中管控,确保战略统一和合规性)
沟通成本 低(信息传递直接,减少信息失真) 高(层级多,信息传递慢且易失真)
员工积极性 高(赋予自主权,激发创造力和责任感) 低(依赖指令,员工主动性较弱)
适用规模 中小型企业(人数少,易协调) 大型企业 / 集团(需统一管控复杂业务)
行业适配 科技、互联网、创意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 能源、金融、基建等涉及公共利益或强监管行业

三、企业发展的关键:适配性与动态调整

  1. 没有绝对最优,只有适配与否
    • 外资企业多处于市场化竞争激烈的领域,扁平化管理能帮助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迭代产品,适合 “灵活求存”;
    • 国营企业常承担公共服务、资源调控等职能,垂直化管理能确保政策落地、风险可控,适合 “稳定保大局”。
  2. 单一模式的局限性
    • 过度扁平化可能导致 “失控”:如中小型企业扩张后,若未建立基础层级,易出现部门协同混乱;
    • 过度垂直化可能导致 “僵化”:如大型企业若层级过密,会降低创新效率,甚至被新兴企业颠覆(如传统零售被电商冲击)。
  3. 趋势:混合模式与动态调整
    • 优秀企业会根据发展阶段调整结构:例如,初创期用扁平化快速试错,成长期适度增加层级以规范管理,成熟期再通过 “平台化”“项目制” 打破层级壁垒(如华为的 “铁三角” 模式、阿里的 “中台战略”)。
    • 国营企业也在探索改革:近年来不少国企推行 “子公司市场化运作 + 总部战略管控” 的混合模式,既保留核心领域的垂直管控,又赋予业务部门一定自主权(如国家电网的 “三级管控 + 市场化业务单元”)。

结论

企业发展的核心不是 “选扁平化还是垂直化”,而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行业特性、规模大小选择适配的模式,并随发展阶段动态调整。而这一过程,恰恰可以通过北极星OGSM框架来锚定方向:明确企业的北极星目的(Objective)后,无论是选择扁平化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还是垂直化以强化合规管控,都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目标(Goal)的战略(Strategy)选择,最终通过可量化的指标(Measure)检验管理模式是否与目标匹配。只有让管理模式始终服务于核心目标,动态校准 “效率与管控”“灵活与稳定” 的平衡,才能支撑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OGSM是融云北极星旗下战略执行产品,是首款OGSM管理软件,一页纸打通战略到行动的OGSM管理工具OGSM管理系统通过三大核心步骤:业务规划、业务执行与业务复盘,对企业战略进行深度拆解与细化,确保战略精准落地。需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电话17873558115(微信同号)咨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