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OKR|成功改造企业文化的八项原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在企业变革的浪潮中,如何改造企业文化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杰克・韦尔奇曾形象地比喻:“如果想要列车再快 10 公里,那只要加大马力就可以了;但要是想让车速提高十倍的话,那就必须得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这番话深刻揭示了企业文化改造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对诸多变革成功的企业调研显示,它们之所以能在变革中突围,关键就在于将企业文化改造作为变革的主要突破口,通过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文化发生根本性转变。如今,企业文化改造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当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L・克拉克在《改革》一书中明确指出:“许多企业正在自觉地把企业文化的改变作为改革赖以成功的一种有力武器。”
然而,企业文化改造绝非易事。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有计划的企业文化变革因未能贯彻到底而宣告失败。尽管难度不小,但只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企业便能大幅提升文化改造的成功率。
原则之一:市场决定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市场决定原则是企业文化改造的首要准则。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若不能引导企业健康适应外部环境,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成功,反而可能成为阻碍。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就是典型例证。它曾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行业内风光无限,但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始终固守过去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方式,未能及时调整文化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最终从巅峰跌落,走向衰亡。
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不足,往往是企业启动文化变革的直接动因。1999 年,波音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订单下滑的严峻形势,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保守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于是将文化变革列为首要任务;2001 年,施乐新任总裁安妮・马尔卡希上任后,发现公司文化中存在抵制变化的 “毒瘤”,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因此提出彻底改造施乐文化的战略。企业过往的成功无法保障未来的辉煌,因为市场环境时刻在变,而现存文化是企业适应过去环境的产物,在新环境中很可能从 “助推器” 变成 “绊脚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时刻紧盯市场动态,定期审视现有文化与外部环境的适配度,一旦出现偏差,就要果断启动文化改造。
对于我国不少国有企业而言,这一原则更具现实意义。这些企业的文化大多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文化已成为制约生产力提升的枷锁。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兼顾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质量、成本、速度和灵活性上构建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造企业文化时,需紧扣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契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是实现文化转型的核心方向。
原则之二:自上而下的原则
科特和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强调:“通常公司中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基础作用。” 这一、两个人无疑就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上世纪 80 年代末,IBM 陷入严重困境,1991 至 1993 年累计亏损达 162 亿美元,濒临破产。1993 年 4 月,郭士纳接手 IBM 后,将文化变革作为核心工作。他打破了 IBM 长期以来的官僚主义文化,倡导 “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亲自参与客户沟通,带头简化内部流程。短短 3 年,IBM 就在 1996 年实现 770 亿美元营业收入和 60 亿美元净利润,创造了商业奇迹。郭士纳曾坦言:“我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动文化变革。”
1999 年,卡洛斯・戈恩出任日产 CEO 时,公司正处于混乱之中:生产能力过剩 100 万辆,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负债高达 110 多亿美元。戈恩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日产文化存在致命缺陷:缺乏利润导向、忽视客户需求、部门协作不畅、员工缺乏紧迫感。他上任第二周就启动文化改造,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推动跨部门协作。在他的带领下,日产迅速扭转颓势,重新走上盈利轨道。日产公司执行副总裁松村法雄评价道:“戈恩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能重塑人们的精神状态。”
这些案例印证了企业文化改造必须自上而下推进。最高管理者掌握着改变企业价值观和深层机制的权力,能够确定文化变革的方向,调整与新文化不符的政策制度。同时,只有从高层做起,新的价值观才能层层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最高管理者的坚定决心和示范行动,新文化就难以扎根,文化改造也必然会半途而废。
原则之三:随机制宜的原则
随机制宜原则要求企业在文化改造中精准把握时机、找准突破点。《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的作者特伦斯・迪乐和艾伦・肯尼迪提出,在五种情况下,企业应将文化重塑列为核心任务:一是依赖价值观驱动的企业面临环境根本变化时;二是行业竞争激烈且环境快速变化时;三是企业业绩持续下滑时;四是企业即将成为大型企业集团时;五是企业高速成长时。此外,企业兼并重组时,若双方文化差异显著,也需及时启动文化整合。在这些时机推动文化变革,往往能借助外部压力或发展动力,降低变革阻力,提高成功率。反之,若时机不当,强行推行新文化,很容易因员工抵触而失败。
找准突破点同样关键。不同企业需结合自身问题确定文化变革的方向。英国航空公司曾因服务质量差备受诟病,于是将 “顾客至上” 作为文化改革的核心目标,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逐步改善了品牌形象。福特公司收购美洲虎汽车公司后,发现质量问题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便将 “全面质量” 作为文化改革的重点,从生产流程、质检标准等方面入手,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最佳文化”,只有贴合企业实际的 “适宜文化”。文化改造只有与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相结合,才能落地生根、获得认可。
原则之四:机制支持的原则
确定文化变革的目标后,企业需全面梳理现有政策和制度,修改与新文化不符的内容,构建支持新文化的机制,其中分配机制和晋级提升机制最为关键。戈恩在改造日产文化时,为了树立 “利润导向” 的理念,彻底摒弃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建立了以业绩为核心的薪酬和晋升体系。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业绩挂钩,晋升机会向有贡献的人倾斜,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为文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美国纽可公司的转型同样得益于机制创新。这家曾濒临破产的企业,在肯・艾佛逊的带领下,凭借 “70%的文化加 30%的技术” 的管理模式,成长为美国第三大钢铁企业。肯・艾佛逊认为,纽可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的形成又得益于分配制度的改革。他曾表示:“纽可的团队精神、生产效率、低成本等优势,都扎根在我们的工资制度中。” 纽可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正是新文化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
评价机制是分配和晋升机制的前提。企业需以新文化的要求为标准,建立科学的员工评价体系,将员工行为与文化变革目标关联起来。只有让员工清楚地知道 “怎么做会得到认可”,才能引导他们主动向新文化靠拢,推动文化改造落到实处。如果缺乏机制支持,文化变革就会沦为口号,最终流于形式。
原则之五:要素匹配的原则
企业文化与战略、组织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改造必须确保目标文化与战略、组织结构相匹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文化必须与之协同。如果企业战略依赖团队协作,但文化却鼓励个人竞争,必然会导致战略无法落地。因此,新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契合,既能为战略实施提供文化支撑,又能在战略推进中不断完善。
组织结构与文化也需相互适配。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指出,不同的组织结构需要对应的文化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如果企业希望建立 “员工参与、权力下放” 的文化,却仍沿用严格的等级制组织结构,要求员工层层请示汇报,那么新文化就很难真正落地。员工会因组织结构的限制,难以践行新文化倡导的行为,旧有的行为模式也会继续存在。因此,在文化改造的同时,企业必须同步调整组织结构,使其与新文化的要求相匹配,为文化变革扫清障碍。
原则之六:专家辅助的原则
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施泰德认为,成功的文化变革需要掌权者与外部专家的协同。掌权者即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把握变革方向、提供资源支持;外部专家则凭借专业能力和中立视角,为变革提供专业指导。专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诊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客观评估现有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找出问题根源。由于内部人员容易受固有思维影响,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企业文化,外部专家的参与能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二是方案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和行业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变革方案,明确目标、步骤和保障措施。三是实施指导,在变革过程中提供专业建议,帮助企业应对各种问题,避免走弯路。许多企业的文化变革失败,都与实施不当有关,外部专家的指导能有效提高变革的科学性和成功率。
原则之七:累积成果的原则
文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图在一两年内完成文化转型,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需要文化变革的企业而言,员工往往存在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变革动力。此时,用 “小成果” 证明变革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这些 “小成果” 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员工看到变革的进展,增强对文化改造的信心。
企业在制定文化改造计划时,应合理设定短期目标,确保员工能定期看到成果。例如,某企业将 “客户满意度提升” 作为文化变革的长期目标,同时设定了 “每月客户投诉量下降 10%”“季度客户回访率达到 90%” 等短期目标。通过达成这些短期目标,员工逐渐认可了新文化的价值,也更有动力参与到长期变革中。文化的质变源于量变的积累,这些 “小成果” 的不断积累,最终会推动企业文化实现根本性转变。因此,企业绝不能忽视 “小成果” 的价值,而应通过持续的小进步,为文化改造注入持久动力。
原则之八:积极谨慎的原则
积极,意味着不向旧有模式妥协,保持坚韧不拔的变革决心。现有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文化改造必然会打破固有定势,遭遇员工抵触。如果态度消极、半途而废,文化改造就会功亏一篑。因此,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变革,面对困难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行动,逐步瓦解旧文化的影响。
谨慎,则要求企业在变革中保护企业优势和员工自尊,避免操之过急。文化变革涉及员工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容易引发矛盾。如果缺乏沟通和引导,强制推行新文化,很可能会挫伤员工自尊,引发更大抵触。企业应通过情况介绍、专题讨论、培训等方式,帮助员工理解变革的意义,调整心态,主动参与到文化改造中。只有兼顾积极与谨慎,才能在推动变革的同时,维护企业稳定,确保文化改造顺利进行。
总之,成功的企业文化改造,需要企业遵循市场决定、自上而下、随机制宜、机制支持、要素匹配、专家辅助、累积成果、积极谨慎八项原则。只有将这些原则落到实处,才能推动企业文化实现真正的转型,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北极星OKR是融云北极星旗下OKR管理产品,是钉钉首款OKR应用,口碑最好的OKR管理软件。它独创的OKR-T结构,通过创建关键任务来支撑关键结果的实现,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和业务目标的达成。目标管理系统已服务超30万家企业。了解过多北极星OKR信息,欢迎电话17873558115(微信同号)咨询!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