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SM从目标到落地:2026年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5个关键步骤
每到年底,不少企业都会陷入 “战略焦虑”:老板拍板了年度目标,团队却对着目标发呆 ——“要达成50%的增长,到底该做什么?” 其实,战略规划的核心陷阱,往往是把80%的时间花在 “定目标” 上,却忽略了支撑目标落地的 “策略”。真正有效的规划逻辑应该是:用20%的时间明确目标,再用80%的精力拆解策略,让每一步行动都有抓手。今天就分享一套可落地的战略制定方法,帮你打赢2026年的业务硬仗。
一、三步锁定策略聚焦重点:不做 “眉毛胡子一把抓”
很多团队制定策略时,总习惯罗列一堆 “要做的事”,最后发现精力分散、成果寥寥。想要找到真正的核心抓手,需要通过 “穷尽机会→量化价值→综合评估” 的闭环流程,让重点浮出水面。
1. 用MECE法则穷尽增长机会
首先要打破 “想到哪写到哪” 的混乱,借助麦肯锡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把所有增长机会点按 “定性 + 定量” 分类梳理。比如零售企业可以分为 “门店拓展”“渠道优化”“品类升级”“客单价提升” 等维度,每个维度下再拆解具体动作 —— 比如 “门店拓展” 包括新开门店、老店翻新、社区店试点,确保没有遗漏,也不重复叠加。
2. 量化每个机会的 “价值贡献”
光有方向不够,还要算清 “每个动作能带来多少增量”。建议做一张 “增长机会价值表”,把每个机会点的销售额贡献具象化。以快消企业为例:新开门店预计单店月销5万,计划开10家,全年贡献600万;全渠道分销覆盖新增200个终端,预计年增量900万 —— 数据一摆,哪个机会的 “性价比” 更高,一目了然。
3. 结合可行性与共识度做取舍
不是 “贡献高” 就一定是重点。还要加两道 “筛选阀”:一是可行性打分,团队从 “资源匹配度”、“ROI(投入产出比)”、“执行复杂度”、“周期长短” 四个维度打分(1-5分),比如 “新开门店” 需投入租金、人力,可行性可能打3分,而 “线上渠道优化” 只需调整运营策略,可行性能打4分;二是反馈重合度,统计团队中认为该机会 “值得优先做” 的人数占比,重合度越高,说明共识越强,后续执行阻力越小。
最后综合 “价值贡献 + 可行性 + 重合度” 计算总分(比如三者权重各占1/3),得分最高的3-5个机会,就是2026年的核心策略抓手。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业务部,财务部要实现 “利润提升2%”,也能先把2%换算成具体金额,再拆解 “成本优化”、“回款加速”、“税费筹划” 等抓手并量化,避免目标沦为空谈。
二、检验抓手充足性:别等年底才发现 “差口气”
找到重点后,还要算一笔 “总账”:这些抓手加起来,能撑起年度目标吗?不少团队直到年中才发现 “增量不够”,就是因为少了 “量化正负变量→测算差距→冲刺增量” 这三步。
1. 既要算 “增长点”,也要算 “损失点”
以一家雪糕企业的商超渠道为例:2026年计划通过 “货架扩容”(预计增量300万)、“新品上市”(4种口味,4-12月销售,单口味月销30万,合计1080万)、“促销装推广”(增量500万),总增长点1880万。但同时也要考虑 “损失点”—— 比如2025年决定停供 X、Y 系列,按去年基数测算会损失1059万。这里要注意,损失点只计算 “大概率发生的可控事件”,不可控的突发情况(如极端天气)可暂不纳入,但要预留缓冲空间。
2. 精准测算 “目标差距”,让沟通更有说服力
假设该渠道2025年实际销售额2.93亿元,2026年增长点1880万、损失点1059万,那么预期销售额为2.93亿 + 1880万 - 1059万 = 3.0041亿元。但公司给的2026年目标是3.5亿元,中间差了4959万元。这时候拿着数据表找老板沟通:“目前抓手能支撑3.0041亿,若想达成3.5亿,需要新增‘社区团购合作’或‘高端产品线’,预计能补4000万缺口,剩余部分可通过优化促销节奏实现”,比单纯说 “目标太高” 更有说服力。
3. 不满足 “基础目标”,要冲刺 “增量目标”
生意总有不确定性,比如新品可能卖超预期,也可能不及预期。因此策略抓手要 “留有余地”—— 比如实际需要3.5亿达成目标,不妨让抓手支撑到3.7亿,通过 “额外开拓2个区域市场”、“试点直播带货” 等动作冲刺增量。同时把抓手拆成 “月度指标”,用颜色标注进度(如绿色达标、黄色预警、红色滞后),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责任人,避免 “年底算账” 的被动。
三、搭建 “策略屋”:让跨部门对齐更高效
业务部做好OGSM(目的 - 目标 - 策略 - 衡量指标)后,建议把它转化成 “策略屋”—— 用可视化的 “房子” 结构,让所有人一眼看懂 “我们要去哪、怎么去、需要谁支持”,比拿着几页纸沟通高效得多。
1. 策略屋的 “三层结构”:屋顶定方向,支柱强落地,地基保协同
- 屋顶(O/G):明确 “目的(O)” 和 “目标(G)”,比如 “基础目标3.5亿(增长19.5%)、挑战目标3.8亿(增长29.7%),市场份额提升至 8%,排名‘争二保三’”,让所有人聚焦核心结果。
- 支柱(S):3条核心策略,建议按 “稳核心(Core)、促增长(More)、更高效(Better)” 维度搭建。比如 “稳核心” 是 “升级天猫SKA运营,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促增长” 是 “开拓3个新区域市场”;“更高效” 是 “搭建渠道数据中台,减少库存周转天数”。每条策略不用写太细,重点是 “指引方向”。
- 地基(组织建设):跨部门协同的保障,比如 “搭建一体化沟通平台,每月召开产销协同会”、“财务派驻专人对接渠道,实时同步费用进度”。没有组织支撑,业务策略就是 “空中楼阁”,这一步能避免 “业务部忙翻天,其他部门跟不上” 的问题。
2. 用 “一句话主题” 提炼核心,让记忆更深刻
策略屋搭好后,要提炼一句 “行动主题”,比如 “赢占大平台,三新冲增量”——“大平台” 指向天猫、京东合作,“三新” 是新渠道、新品、新玩法,“冲增量” 明确要突破基础目标。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 “跨部门暗号”:市场部看到就知道要重点支持新品推广,财务部知道要优先保障新渠道费用,比逐字解释OGSM更高效。
宝洁的案例就很典型:2008年织物护理事业部提炼 “贵・大・液”,意思是 “多卖高价产品、多卖大包装、多卖洗衣液”,2万销售人员都能记住,摆堆头时自动避开小包装、低价洗衣粉,最终推动品类增长30%;2011年洗护发品类用 “洗护搭配,男女成对”,引导销售同时推洗发水和护发素,单独上架男士系列,当年护发素销量翻番,男士洗发水占比提升至15%。
四、费用预算:提前对齐财务,避免 “后期扯皮”
很多团队做预算时,只关注 “花多少钱”,却忽略了 “和财务对齐标准”,导致后期出现 “业务部觉得赚了,财务部觉得亏了” 的矛盾。其实预算的核心是 “共识”,要做好两件事:
1. 拆解预算到 “团队 + 产品”,责任到人
把部门总预算按 “子团队 + 产品线” 拆分,比如业务部5000万预算,拆给商超渠道2000万(其中新品推广800万、促销1200万)、线上渠道1500万、新渠道1500万,每个子团队明确 “钱花在哪、要带来多少增量”,避免 “预算混用、责任不清”。
2. 提前和财务对齐 “核算标准”
业务部关注GMV、出货量,财务部关注净利润、净销售,标准不同必然有分歧。比如业务部认为 “某新品卖了1000万,是爆款”,但财务部算上研发、推广费用后,发现净利润为负,建议停售。想要避免这种冲突,就要在预算阶段和财务约定:“短期看毛利润(如新品上市前6个月),长期看净利润(6个月后)”“促销费用按‘实际核销金额’核算,而非‘计划支出’”。提前定好规则,后续执行才不会 “扯皮”。
五、目标校准:以财务确认为准,动态调整
战略规划不是 “一锤子买卖”,需要多轮沟通校准:从研发部的新品计划,到市场部的推广方案,再到业务部的销售目标,每一步都要 “上下对齐(和老板确认方向)、横向拉通(和其他部门确认资源)”。最终的目标和预算,必须以财务部出具的确认邮件为准 —— 这不是 “财务主导”,而是确保数据闭环。
这里有个小技巧:如果某个策略抓手(如 “社区团购合作”)需要紧急启动,不用等所有预算都确认,可让财务部先出 “专项确认邮件”,锁定这部分预算,避免 “错过窗口期”。比如10月确定要合作社区团购,11月就让财务确认200万专项预算,12月启动谈判,2026年1月就能落地,比等次年3月全预算确认再行动,至少提前2个月。
结语:战略的核心是 “落地”,工具是关键
从 “定目标” 到 “做策略”,再到 “落地执行”,战略规划的每一步都需要 “系统化工具” 支撑。北极星OGSM管理系统正是为解决 “战略落地难” 而生,它把上述5个步骤(聚焦重点、检验抓手、搭建策略屋、预算规划、目标校准)融入可视化模块,让2026年战略规划从 “纸上方案” 变成 “可执行的行动清单”。
无论是业务部冲刺销售目标,还是职能部门支撑业务,北极星OGSM管理系统都能帮你把 “80%的精力” 用在关键策略上,避免走弯路。明年的增长之战,从一套高效的战略工具开始,或许会更轻松。
北极星OGSM是融云北极星旗下战略执行产品,是首款OGSM管理软件,一页纸打通战略到行动的OGSM管理工具,OGSM管理系统通过三大核心步骤:业务规划、业务执行与业务复盘,对企业战略进行深度拆解与细化,确保战略精准落地。需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电话17873558115(微信同号)咨询!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