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公司推OKR,9个都做回了KPI”-我们是否真正在做OKR,还是披着OKR外衣的KPI?
4、我为我的O和KR负责,老板和同事来帮助我
互联网只有一个面,就是外面。
如果工业时代企业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目的是效率,那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则更重要的目的是创新力,是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组织同时也需要更加广泛多元的视野,紧密的互联,开放的格局,敏锐捕捉快速变化带来的张力。
进而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创造价值。
要实现这一点,组织内部则需要是一个松耦合的关系。
所谓松耦合关系,是指组织能够有意识,能力,以及是实实在在的动作来打破“上司+下属”这种超稳定的权力结构。
否则你试想一下,在KPI的逻辑里,老板给员工定的目标,因为权力和层级,从某种角度讲员工不能够反驳的,或者员工会默认反驳也几乎不会改变什么。
在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下,权力使得领导跟员工对话的时候,领导就是权威。
没有自组织,OKR很难发挥其价值。
自主管理的模式,让每个人开始真正为自己承担的角色负责,而不是为老板干活。
人们开始建立我是我自己角色的“领导者”的认知,则也开始有意识我需要为我承担的角色设定目标,并开放分享。
当然,其他伙伴在彼此对焦OKR的时候,也可以不断提出张力,持续迭代各自的OKR。
拥有系统观,聚焦OKR
如果想要成功落地OKR, 光掌握并推行OKR工具本身是不够的。
领导者还需要从如下维度入手,自检当下组织管理现状,并思考如何推动,为OKR发挥价值保驾护航。
- 企业文化 – 提供OKR实施的土壤
- 业务牵头 – 战略业务的管理工具
- 执行原则 – 为OKR的落地建设道路
- 组织结构 – 赋能/赋权/开放的组织作为基础
- 系统工具 – 保障OKR的高效使用
绩效考核怎么办?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做OKR 解不开的结就是,那绩效考核怎么办,奖金怎么发?
不用KPI了,用了OKR则模模糊糊的表示,将OKR结果作为绩效奖金的参考。
有的团队提出“直接考核”,“间接考核”的方式,但其实很多时候,一参考就又回去到了KPI。
我们还看到一些组织采用双系统模式,用OKR管理目标,支持协同。同时仍旧沿用KPI,用于绩效考评,奖金发放。
我个人是不太建议这样的方式。这会让员工感到混乱,并且加大了组织管理的运营成本。
就仿佛你试图开一辆法拉利,希望它能全速前进,同时需要遵守赛场规则,和城市交规,很显然,这台车的司机会手足无措,很难开快起来。
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让OKR和绩效奖金体系脱钩,以给到团队足够的安全空间,全力向前奔跑。
同时又可以给到组织另一条通路来计算奖金?
我们的建议是,开放透明,基于价值。
文章来源于首席组织官 ,作者小飞(薛阳)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